Sunday, March 2, 2014


二月二龍抬頭之一

二月二民俗(一)照房

農曆二月初二,在民間被稱作「龍抬頭」的日子,象徵著春回大地、萬物復甦。這是一個被百姓十分看重的節日,因此,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民俗。

從龍抬頭的日子開始,自上年深秋就銷聲匿跡的雷鳴便會重振寰宇了。春雷一聲天地動,那些蟄伏的蟲子,便會被雷聲驚醒。正如民謠所說:「二月二,龍抬頭,蜈蚣蠍子都露頭。」為了避免毒蟲傷害,人們要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。

記得我小時候,在驚蟄節後,於向陽的南牆根處玩耍,用一節細樹枝在牆壁的小孔兒裡撥拉,就會看到裡面已經甦醒的小蟲子在蠕動。

那時候有的人家的牆壁連土坯的都不是,而是支起夾板、裡面填土、再夯實後蓋成的房子,牆壁上就會有許多小孔兒和隙縫,由於是在向陽處,就成為小蟲子過冬的藏身之處。

只要過了驚蟄,牠們就會在節令的「命令」下醒來,加入春天的隊伍。這些甦醒過來的蟲子,包括蜈蚣、蠍子之類的毒蟲,會給人們帶來危害。

得我家鄰居三叔,在一年夏天的夜晚,正在睡覺,忽然感到身子邊有蟲子在爬動,他想把這蟲子用手撲拉掉。誰知他剛伸手,就被火辣辣地螫了一下子,憑螫的勁 道,他知道是炕上有蠍子。他急呼三嬸點亮豆油燈,看到是個黑紫大蠍子正在逃跑,三叔強忍疼痛,從桌子上拿起一個喝水用的茶碗,將這只大蠍子扣住。

在小廂房的美如姐聽到動靜也披衣走過來,立刻從灶房取來鹼水給三叔塗在被螫處。三嬸要給三叔擠出毒汁,三叔說,稍後再擠。這蠍子都是成對出沒,這是一隻公 蠍子,一定還有一隻母蠍子在附近,要趕緊找。於是,一家人端著豆油燈四處尋找,果然在窗戶台上的土坯縫子裡找到了一隻肥胖的母蠍子。

三叔說,若被母蠍子螫了,三天三夜疼的你都不能坐下,甭想睡覺。待把蠍子夫妻逮住,三叔才有時間感到毒蠍螫後的疼痛。三嬸就開始給三叔擠被螫處,三叔一股勁訓斥三嬸:「使勁,再使勁!真是個婦道人家,一點手勁都沒有。」



二月二民俗(二)開

在我的故鄉冀中平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,農家流行著二月二「開犁」的民俗。

過去有一幅名為《皇帝耕田圖》的年畫,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、身 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,身後跟著一位大臣,一手提著竹籃,一手在撒種,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,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。畫上還題了一 首打油詩:「二月二,龍抬頭,天子耕地臣趕牛,正宮娘娘來送飯,當朝大臣把種丟,春耕夏耘率天下,五穀豐登太平秋。」

中國是一個農業大 國,因此,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。據說,三皇之首伏羲氏「重農桑,務耕田」,每年開春都要選擇良辰吉日開犁,以示天下「莫誤農時」。後來, 黃帝、唐堯、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。到了周武王,這一習俗還被發揚光大,每逢親耕日,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式,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。

到了明、清兩朝,每年仲春亥日,皇帝便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,並親自下田耕種,以示重農勸稼,祈盼豐年。

皇帝親自扶犁勸稼,只是作秀;而農家二月二開犁,則是實實在在的進行春耕了。這也象徵著自此貓完了冬,過完了正月,進入了春耕大忙季節。

「二月二,龍抬頭,田裡忙壞老耕牛。」但犁地前先要在地裡撒一層肥料,那時的肥料全是土雜肥。年前上大凍之前,家家戶戶都會把圈糞起出來,拉到自家地的地頭。

待二月二開犁之前,全家人挑著荊條編的筐子,從地頭往地裡挑糞。不論是上了年歲的老者,還是七、八歲的娃,都會興高采烈來到地頭參戰。

畢竟,這是過年後第一次野外勞動,藉此機會可以領略大地的初春氣息,看那陽光下潺潺悠悠上升的地氣,那份掙脫了寒冷冬季的喜悅之情,溢於言表。

時的場景已經是早春二月的春忙圖了。老者站在地頭的糞堆前,用鐵鍁或鐵叉往筐子裡裝糞,男人們支支呀呀擔著兩個筐子挑糞,孩童們則用一根木棍子抬著筐子抬 糞,他們把糞挑到地裡後,隔幾步就倒一堆。女人們頭上蒙著紮染的藍花頭巾,把男人倒在地裡的糞用鐵鍁鏟起來均勻地揚開。

這樣,開犁之前的黃土地上,就薄薄地撒著一層糞土,為即將播種的種子備下了出土生長的足夠營養。

開犁離不開耕牛。開犁時,如果使役的是老黃牛,使役者儘管可以把犁地鞭搭在左肩頭,右手扶犁把,牛在前面拉著,他在後邊扶著,十分輕鬆,便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民謠:「犁破新春土,牛踩豐收畝,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畝黍。」

此時如果有大雁從頭頂上飛過,聽到「咯啦咯啦」的雁鳴聲,他的心情就會更加愉悅,用犁地鞭打出幾個鞭花兒來。


二月二民俗(三)打灰囤

「二月二,龍抬頭,從今不睡熱炕頭。」二月二早晨,故鄉的鄉親們都要早早起炕。即便是身體多病的老人,也要掙扎著披上棉衣 坐起來,去應那句「龍不抬頭我抬頭」和「誰家煙囪先冒煙,誰家高粱先紅尖」的民諺。除了照房梁和預備開犁之外,就是用草木灰撒成糧囤圖形了,俗稱「打灰 囤」。

冀中平原的鄉親們很看重二月二,它雖然不在二十四個節令之內,但對農事有著重要的影響。畢竟,這天是春耕的開始。「二月二,不偷懶,過年好端餃子碗。」只要在龍抬頭日給自己開個好頭,才會有好兆頭;為了討個五穀豐登的好彩頭,就形成了打灰囤的習俗。

農家起炕後,便用笤帚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,然後由輩分最大的老人用簸箕從灶房取出五穀小灰,也就是草木灰。接著,全家人抓起草木灰,分別在院子地上撒成圓圈,象徵人們想像中豐收的糧倉和糧囤,撒得愈大愈圓愈好。

農家的糧倉是用荊條編的,橢圓形,坐落在倉房裡,下面是隔潮濕的石板。糧倉俗稱倉子,有一人多高,少則五尺長,多則丈餘長;糧囤是用葦席圈成,坐落在用漏的大鐵鍋上面。人們一邊撒草木灰一邊唱民謠:「二月二,龍抬頭,大倉滿,小囤流。」預祝當年五穀豐登,倉囤盈滿。

得我小時候,鄉親們不但要在自家庭院裡打灰囤,還要在家門口和自家的打麥場打灰囤,整個村莊都很忙碌。灰囤打好後,要在圈子裡面再撒上一個「十」字,在 「十」字上面放上一撮五穀雜糧,象徵著會有十成的年景。然後在灰囤上再撒上一個梯子形,叫「囤梯」,說明糧倉糧囤很高大,裡面可以裝萬擔糧。

打灰囤時,有經驗的老農並不是把地打掃乾淨就隨便撒,他們要看天氣,看風力風向。為了方便看風力風向,他們會在前一天就在庭院的樹木上掛一張綠色的長紙條。這樣,颳的哪個方向的風,風力有多大,他們心中就有數了。

因為,如果這天天晴無風,即預示糧食豐收;如果灰囤被風颳散,則象徵年景欠佳,那是不吉利和讓人不愉快的。


常書



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